孙家珮:绘画是记忆的语言
孙家珮 光彩
孙家珮 月光
孙家珮 烟霭
我画江南水乡的源泉来自于童年时代的水乡生活,是记忆,现实以及理解的融和,所以,很多江南水乡作品里的景色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的,但都饱含着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与深情。——孙家珮
旅日画家孙家珮的笔触总离不开水乡,故园江南的水乡自不用提,即使在欧洲写生一年多,画面上铺陈的依然是威尼斯的流水,布鲁日的小桥,和阿姆斯特丹的运河。CdN-Www.2586.WaNG一种奇妙的和水以及水的氛围天然亲近的态度笼罩着孙家珮的画作,几十年来都不曾离去。和画家聊天之后才明白,与其说他执着的是水乡,不如说他执着的是自己的记忆。
陌生的熟悉记忆
“我对水乡的钟爱,要追溯到童年时代。那时我住在常熟的外婆家,早晨的空气,阳光与外婆生煤炉时缓缓上升的青烟与飘飘然然的薄雾融和在一起的景色,时隐时现,变化莫测,充满了非常美妙的浪漫色彩;河里时而有群鸭缓缓地游来游去,时而有小船划桨悠悠而过,留下了一道道欢快舞动,流畅优美的水纹;河边时而有人洗衣,水纹由小到大向外展开,倒影波动,令人生情。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至今记忆犹新。”——孙家珮《水·光·情》
但记忆犹新的仍是记忆,看孙家珮的画作,不会联想到当下飘扬着彩招,灯笼,以及熙熙攘攘游人的“水乡”。他的画面中鲜有人物出现,净、寂的空间天然地和人类的嘈杂不相容,但却和水乡当地人生活的气息并不抵触:青苔阶上留下的洗衣妇的痕迹;窗边晒着的当季的食材;甚至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联想……孙家珮呈现的是他童年时代的水乡,但就是这份记忆也是幻觉,是“静中参内美”的可能,正如日本藏家镰田和夫所说,“我看到的是画家对大自然的憧憬,……他把自己用心感觉到的东西,溶化在作品之中。”这份水乡记忆,是憧憬而来,和参透而来的。
光对水的记忆
“平时,我很喜欢观察光和水面的变化,清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然后放射出光芒,映到河岸,水面薄雾浮起。光的变化也非常梦幻.就连逆光亦很有内涵,柔和而且变化微妙,充满着有诗情画意。”——孙家珮《水·光·情》
虽然有着印象派画作的朦胧,但孙家珮的画作是实在着的,他所看重的,“水,气,光”,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三元素;他追求的语言,是将这三者踏踏实实地描绘出来,不夸张,不渲染,让他们自己相互作用着。评论家朱国荣先生称“孙家珮撇开印象主义对‘光与色’所作的科学的表现方法,在画中转而变为对‘水与光’的叙述性的描绘……因前者追求的是真实表现自然界景物在阳光下所形成的美妙的色彩关系,而后者追求的是用理想主义的感情色彩去唤醒记忆中的乐园。”诚如是也。每一秒中都在变幻着的水,气,光,记忆的比具象的更为真实。(作者:皮娜)
孙家珮
1958年出生于上海,1988年旅日
1983年进修于上海交通大学美术研究室、1993年日本武藏野美术学园油画系毕业
作品参加中国首届油画展、第6届全国美展等重要画展。作品先后获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奖、文部大臣奖、日本国际美术大奖、NHK奖等
2002年被选任为日本现代美术家联盟副理事长
在上海美术馆、日本中央美术馆、日本玉县立近代美术馆、法国巴黎皇家画廊( GALERIE D’ART DU PALAISROYAL) 、美国纽约埃莉诺阿画廊(E-LEANOR ETTINGER GALLERY)、日本三越画廊等举办个展一百多场
《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画报》、《美术》、《上海美术家》、日本《读卖新闻》、《每日新闻》、《东京新闻》、《朝日新闻》、法国《欧洲日报》、日本《月刊美术》、美国 《AMERICAN ART COL-LECOR》等专题报道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孙家画集》、日本求龙堂出版社出版《孙家珮画集》、《孙家画集Ⅱ》
作品被上海美术馆、上海市人民政府、日本富士博物馆等团体与个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