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热点聚焦 >> 正文
锦灰堆作画技艺濒临失传

耿学知正在创作“锦灰堆”。

耿学知展示“锦灰堆”作品。





  巷陌里走出的文化遗产

  耿学知现为“锦灰堆”第四代传承人,其父亲耿玉洲是锦灰堆的第三代传承人。cdN-WWW.2586.wAnG

  据耿学知介绍,“锦灰堆”,又名八破图、拾破图,也叫“打翻字纸篓”。它源自中国传统绘画,非常写实地描绘文人雅士书房所常见的杂物残片。这些杂物件件呈现破碎、撕裂、火烧、沾污、破旧不堪的形状,给人以古朴典雅、古色古香、雅气横生、耐人寻味的感觉,有人称之为“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因此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耿学知说,“锦灰堆”起源虽早,但是因为绘制复杂、耗时长,一直未盛行起来。到清代末,由于帝国列强侵略,锦灰堆的艺术形态正好符合了当时社会的现状,此时才被爱国文人追捧起来,这也是锦灰堆最盛行的时代。

  “锦灰堆来自民间,或许只是一种“巷陌里的艺术”,现在知道的人少之又少。”耿学知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绘画,并先后师从多位书画家,做过美工、美术设计师、开过广告公司,2004年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锦灰堆”创作。

  形式复杂,继承人难觅

  “现在真不好找传承人,因为锦灰堆这种艺术形式比较特殊,需要将书法、绘画等技艺结合起来,还需要有历史、地理、哲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短时间内难以成材,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艺术。”

  “即使在锦灰堆最盛行的清代末期,据说当时还没有超过20个人去画锦灰堆,因为这种艺术形式太复杂了,需要静下心来潜心研习。创作一幅锦灰堆至少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很少有人能耐得住寂寞。”

  耿学知的父亲耿玉洲,如今一个人在北京,他一方面创作,一方面寻找继承人,以便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锦灰堆”这一优秀的传统技艺。

  如今,耿学知除了创作“锦灰堆”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寻找传承人,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了,学一段时间就放弃了,锦灰堆的传承人本来就少,年轻人又不愿意学。“如果找不到传承人,我想传给儿子,如果儿子也不愿意学,那可能就真要绝迹了。”

  在创新中探寻传统文化出路

  当下,许多文化遗产、传统艺术面临失传的风险,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期焕发活力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耿学知说,传统文化要想不落伍就应该推陈出新,注重创新,与时代的发展紧紧结合。耿学知还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资金扶持,许多文化遗产面临绝迹就是因为传承人没有经济支持,没法开展研究与创作。

  让文化遗产产业化或许是另一条出路,耿学知说,目前他已经联系了几家陶瓷企业,将锦灰堆印在陶瓷上,批量生产,这样既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锦灰堆”。

  “艺术是无价的,当下的艺术品市场也很火爆,物以稀为贵,一个人一年才创作十几张锦灰堆,现在的存量非常少,升值空间非常大。”谈到“锦灰堆”的未来,耿学知还是充满了信心,他相信锦灰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并接受。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