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影片《盗走达芬奇》中,男主人公仔细查辨女主人公复制的达芬奇名画《抱银鼠的女人》
早期对书画作品的克隆,复制手段多停留在临摹阶段,费时费力,技术要求高且难以保证相似度。如今,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不足百万元的投入,就可以流水线式生产出来,而且足以以假乱真。
复制品可达到98%还原度,80倍放大镜才可发现差异,倘若真的可以以假乱真,对于书画市场来说,不见得是件好事情。尽管不排除因为复制,普通人可以更近距离接触书画艺术,但是书画市场本身也存在分层,有高档消费,也有大众消费,有存在市场交易,也有公益展览,普通人接触艺术熏陶的方式比较多元,所以说,比起能够让平民百姓更亲近书画的这个“利”,书画复制可能对市场交易产生的干扰这个“弊”要远远大于利。
自古以来,都有人在孜孜不倦地钻研对书画包括其它艺术品的复制,通俗一点就是在做假,做假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想以假乱真,以假换真。相信在今天巨额利润的刺激下,有这种想法而且想铤而走险的人不会没有。cDN-WWW.2586.wANg以前的复制,好歹还需要钻研,还需要沉下心去练功底,比起机器打印或印刷,即便是临摹,好歹也算是一幅纯正的书画作品,试想一下:如今书画复制可以如此简单,而且可以如此乱真,这不正好给以假乱真者更加提供了方便之门吗?!事实已经证明,这些不是假想,在书画流通市场甚至是正规的拍卖市场,已经渗进了这种复制品。
一张很便宜的复制品摇身一变成了价格高昂的真品,这种暴利足以让人产生投机的心态,一旦个人与拍卖机构甚至是鉴定机构形成一个利益分账的链条,那对于书画市场的良性发展就真是一场灾难。今天,我们的社会诚信本来就面临挑战,如果制度不健全,技术上也无法防范,那便利给得越多,钻空子的人可能就越多。据说,目前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以中国书画的赝品最为众多,一些大名家书画作品的赝品率甚至高达了80%,所以,当书画复制也变成了一个门槛不高的产业,仅仅让书画艺术真正的消费者和收藏者来自己擦亮眼睛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