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绵延千年,产生了一代代大师,树立了一座座高峰,对于后人来说,有学不尽的源泉,但它的丰富性也会让人迷失其中,甚至“见异思迁”。尽管古人留下了不少书法论述,但众说纷纭、各说各道,甚至故弄玄虚。哪种字帖最适合、何种论述更有指导意义,加之我们对书法风格的趋向也时常出现变化等问题,困绕着每个书法人。面对这些问题,除了接受老师的指导,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探索与大量的练习。因为,书法是一门艺术,技法解决不易,个人心性的发掘和修炼更为关键。
为此,我循着这个思路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学习和临习实践。东晋的“二王”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其中王羲之在楷书、行书、草书方面集前世之大成,是后世书法最重要的一条脉络,成就了后来的诸门诸派。王羲之是一个绕不开的学习榜样,但是他的成就又让人不易上手。所以,我从隶书入手,因为隶书是楷书、行书、草书产生的基础字体,王羲之所开创的书体正是从隶书发展而来的。为此我在《曹全碑》、《石门颂》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曹全碑》的秀逸与王羲之的气息相近,而《石门颂》的宽博、圆润、劲节又可增强笔力,弥补了《曹全碑》柔弱、拖沓的缺陷。CdN-WwW.2586.wang同时我也注意汲取《礼器碑》的端庄典雅和《张迁碑》的雄强朴拙等其他隶书的营养,以丰富笔性、强化功力。有了一定的隶书基础后,我开始着手钻研《圣教序》。由于《圣教序》为拓本,探寻其中的笔法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我找到了一生迷恋笔法的北宋米芾的字帖,从其《蜀素帖》入手,并且持续了数年,也旁涉了米芾的其他法帖。在有了一定的笔法基础后,我开始临习《圣教序》、《兰亭序》。为了探究王羲之的运笔规律,我也曾痴迷于孙过庭的《书谱》和怀素的《小草千字文》,旁涉受之影响的鲜于枢、康里子山、董其昌等人的作品,同时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和草书手札。在追寻王羲之书法的过程中,我也在小楷的锤炼上花了不少精力。因为王羲之的行书、草书来自其功力深厚的楷书,历代继承其书体较好的书法家,如米芾、苏东坡等无不是写楷书的高手。王羲之的行草书所要求的把笔姿势、笔法等皆是从其小楷而来的,把小楷练好了,行草书所需的基础条件就能解决好,从而能体悟到王羲之书法核心要素的规律性因素。
在学习王羲之、钟繇等人小楷的同时,为了探究笔法的堂奥,我在黄道周的小楷上下工夫,其行笔方式、结体、气息清晰可见。小楷学习对我行草书的练习和创作带来了诸多的好处。学习书法最忌讳写僵,对于功力还在逐步提高的书法人更是如此。记得沙孟海先生曾说过,对于书法学习,他的路子是追根溯源、下探其流、旁涉多师。这是大师的教海,也是我的选择。
书法的最高境界当然不单单是对古人的学习,还在于行万里路,去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到古迹中去体验,捕捉世界万象,融会笔端;也在于读万卷书,进入先贤博大的心灵世界,从而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当然也需要在生活中磨炼,丰富阅历。看似简单的汉字,当它上升为书法艺术时,它就联通大自然、联通生活、联通世界的万事万物。难怪古往今来的很多人都公认,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如今,我继续悉心钻研古代经典法帖,同时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营养来滋养书法,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灵感,在生活中磨砺,力争形成一个符合自己心性的风格面貌。(尧小锋,《收藏投资导刊》主编,现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