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山水画的公共功能
许钦松
说到今日山水画的公共功能,似乎已经与古人所追求的境界大不一样了。现在的山水画(包括所有的美术作品),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少数人占有的状态,更不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它已经成为一个公共化的美术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我们建立的很多场馆以及文化单位,都要体现公共性,服务群众。
山水画作为“精神家园”,这个定义是千古不变的。当代社会的山水画跟古时历朝历代的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值得所有的山水画家去思考。我觉得现在有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就是在物质世界越来越丰富的状态下,人类的精神追求反而好像越来越枯竭了。现代人面对山水所表现出的茫然无措和困惑似乎是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这其中还包括信仰缺乏、道德缺失、价值观念错位等等,这不是一个好的趋势。因为,人们的心灵必须有一个可供安顿的家,一个可以让精神自由栖息的宁静港湾。
比如说“春节”就是一个心灵疗伤期。“农民工”(这个词带有歧视色彩,应该弃用)们离乡背井来到城市谋生,把自己的父母和孩子都抛在乡下,但是城市却不怎么认同他。春节时他们回去过年,在短暂的欢聚中享享天伦之乐,然后带着愉悦的心情回到工作的城市,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心灵疗伤的过程。自古就有一个命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这是人类对自己的终极追问,而当代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这种追问的缺失。所以我想,山水画的精神内核如果能够称为“思想”的话,应该提升为一种精神的内在力量,这种精神就是对心灵的一种疗伤,这个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对我们画家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cdn-wWW.2586.WAnG至于在山水画里面应该怎样表现,怎样传递自己的情感、再现自己的内心诉求,以及如何在创作中体现民族的精神、国家的气派、社会的责任感等等,以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山水画的创作,还有待所有山水画家们的共同努力。
山水画的教化功能,在宋代是一个高峰。至明清时,这种教化功能逐渐淡化了。民国时期,只有少量的山水画家们还在坚守着这片阵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1949年以后,为了用山水画表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例如建公路、修水库、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炼钢铁、备战备荒、山区建设等等,画家们在山水画中比较多地增加了人类活动的场景——公路上有拖拉机在跑,人们在稻田里收割,卡车在矿山上奔跑,渔民在织网打鱼等等。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我觉得现在更重要的是回归其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山水画的审美,一种来自大自然的纯真的美,以及表达画家对自然的理解和心灵的呼应。
现在人类的生存越来越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譬如石油、天然气、自来水、蔬菜粮食等等,但同时人们对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大了,且似乎丝毫没有收敛和反思之意。人类应该逐渐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巧取豪夺和无休止伤害,这是物质层面上的理解。在精神层面,我们也应该回到远古,那个思想最为纯真的年代——没有大量的污染,没有世俗的羁绊,从中获取精神的力量。当然,我们的肉身是回不去了,这是不容置疑的,但精神要有一个安顿的地方,一个可以得到抚慰和安宁的乐园。所谓“心有所住”,心有所托,便是这个道理。这个空间能安抚我们人类的精神,而它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在我看来,山水画便是营造这种空间的不二之选。
说到今日山水画的公共功能,似乎已经与古人所追求的境界大不一样了。现在的山水画(包括所有的美术作品),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少数人占有的状态,更不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世界。它已经成为一个公共化的美术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我们建立的很多场馆以及文化单位,都要体现公共性,服务群众。
山水画作为“精神家园”,这个定义是千古不变的。当代社会的山水画跟古时历朝历代的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值得所有的山水画家去思考。我觉得现在有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就是在物质世界越来越丰富的状态下,人类的精神追求反而好像越来越枯竭了。现代人面对山水所表现出的茫然无措和困惑似乎是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这其中还包括信仰缺乏、道德缺失、价值观念错位等等,这不是一个好的趋势。因为,人们的心灵必须有一个可供安顿的家,一个可以让精神自由栖息的宁静港湾。
比如说“春节”就是一个心灵疗伤期。“农民工”(这个词带有歧视色彩,应该弃用)们离乡背井来到城市谋生,把自己的父母和孩子都抛在乡下,但是城市却不怎么认同他。春节时他们回去过年,在短暂的欢聚中享享天伦之乐,然后带着愉悦的心情回到工作的城市,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心灵疗伤的过程。自古就有一个命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这是人类对自己的终极追问,而当代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这种追问的缺失。所以我想,山水画的精神内核如果能够称为“思想”的话,应该提升为一种精神的内在力量,这种精神就是对心灵的一种疗伤,这个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对我们画家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cdn-wWW.2586.WAnG至于在山水画里面应该怎样表现,怎样传递自己的情感、再现自己的内心诉求,以及如何在创作中体现民族的精神、国家的气派、社会的责任感等等,以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山水画的创作,还有待所有山水画家们的共同努力。
山水画的教化功能,在宋代是一个高峰。至明清时,这种教化功能逐渐淡化了。民国时期,只有少量的山水画家们还在坚守着这片阵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1949年以后,为了用山水画表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例如建公路、修水库、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炼钢铁、备战备荒、山区建设等等,画家们在山水画中比较多地增加了人类活动的场景——公路上有拖拉机在跑,人们在稻田里收割,卡车在矿山上奔跑,渔民在织网打鱼等等。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我觉得现在更重要的是回归其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山水画的审美,一种来自大自然的纯真的美,以及表达画家对自然的理解和心灵的呼应。
现在人类的生存越来越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譬如石油、天然气、自来水、蔬菜粮食等等,但同时人们对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大了,且似乎丝毫没有收敛和反思之意。人类应该逐渐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巧取豪夺和无休止伤害,这是物质层面上的理解。在精神层面,我们也应该回到远古,那个思想最为纯真的年代——没有大量的污染,没有世俗的羁绊,从中获取精神的力量。当然,我们的肉身是回不去了,这是不容置疑的,但精神要有一个安顿的地方,一个可以得到抚慰和安宁的乐园。所谓“心有所住”,心有所托,便是这个道理。这个空间能安抚我们人类的精神,而它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在我看来,山水画便是营造这种空间的不二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