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我谈书画 >> 正文
“伦敦盖上中国印”的启示
  让中国书画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外国友人通过了解、喜爱中国书画,从而了解、喜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终了解、喜爱中国———是几乎所有从事中国书画事业的人们的理想追求与奋斗目标。然而,由于地域的阻隔、文化的差异,在海外弘扬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困难重重,谈何容易!君不见,众多当初兴致勃勃地蜂拥出国“发展”、“淘金”的书画家,如今又都纷纷铩羽“海归”,“打回老家闹革命”……除了经济因素,在异国他乡饱受冷落、难耐寂寞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
  
  巾帼不让须眉。中国篆刻艺术家骆芃芃女士知难而上、迎接挑战,立志把篆刻这个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品种推介展示给全世界。经过缜密思考、巧妙构思、精心策划、勤奋工作,她成功了!红彤彤的中国篆刻印章先后盖到了意大利的罗马、法国的巴黎,前不久又盖到了因奥运而世界瞩目的英国伦敦。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作品,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金发碧眼的观众倾倒了,折服了,入迷了。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们纷至沓来、络绎不绝,表示出极大的好奇心和兴趣,许多人争先恐后地拿起毛笔,铺开宣纸……
  
  其实,向海外观众推介中国书画艺术,关键是方式方法问题。骆芃芃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她针对异国观众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从作品内容和展览设计入手,缩小古典与现代的差异,拉近作品与观众的距离。cDN-wwW.2586.waNG在以当代艺术家亨利·摩尔名字命名的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亨利·摩尔展厅里,在大小错落、载体各异、风格多变的印章里,英国的培根、莎士比亚、牛顿、拜伦等文化名人与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思想巨匠仿佛并肩而立,笑对世界,讲述着各自的格言警句。观众在品味这些由全人类文明智慧结晶组成的视觉盛宴的同时,感受到了馥郁醇厚、内涵深邃、古今碰撞、东西融汇的优秀文化熏陶。
  
  骆芃芃在《2012,我为伦敦盖上了中国印》(载2012.6.30《中国书画报》)一文中写道:“可喜的是,我这番功夫没有白费,这些作品真的在英国观众心中引起了共鸣。展览中,每天都有许多金发碧眼的观众向我表示由衷的赞赏与敬意……”
  
  盖在西方世界的中国印,起码说明了两个问题:首先,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古老的原汁原味的东方艺术完全能够走向世界,为西方观众喜爱和接受。其次,中国书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既可以借鉴、汲取、融汇西方文化的元素,也可以营造现当代风格,体现时尚气息,而绝非必须发生“本质的变化”。
  
  很长时间以来,在中国书画界乃至整个美术界,流行弥漫着一股奇异论调和现象:似乎一提中西结合,就是臣服西方、甘当奴仆;一提现代时尚,就是胡涂乱抹、怪诞不经。某些艺术家为了“与世界接轨”,为了给自己的作品涂上“当代”、“时尚”的色彩,不惜生搬硬套、抄袭模仿(哪怕是人家早已背时过气的东西),这种盲目卑躬屈膝、拾人牙慧的最终结果是迷失自我,制造出一批不中不西、非驴非马、注定短命、断绝后代的东西。
  
  骆芃芃的成功,应该使上述丧失民族自信心、忘记祖宗、妄自菲薄的西方文化跟屁虫们开些茅塞吧。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