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我谈书画 >> 正文
张维:镇原人应当向温州人学习

\
 

  大凡庆阳人的都知道一个顺口溜:“宁县旋风镇原鬼,正宁合水囚鸟腿,庆阳赞板子,西峰料片子,环县华池二杆子”,这从中说明镇原人机灵、聪明和睿智,文化之乡深厚土壤的养育,来自对生活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来自镇原人一向对教育文化的重视。镇原人可能稍多谨慎,但镇原人大事不糊涂,明白事理。镇原人这些优点,和浙江温州人有相像的地方。

  从小事做起。温州好多大商人在初期是走村串巷的小商贩,问问好多成功的企业家最初都是小商小贩、修鞋匠、长途贩运户出身,只要有一分钱的生意你就是我的上帝。上世纪70年代做生意被视为资产阶级,温州就出了无数“养蜂部落”、上万温州养蜂人乘着火车天南海北的追花逐蜜。但是你们千万不要相信温州人真的是在为蜂蜜事业这样居无定所的漂泊。养蜂属于农业生产、铁路部门对长途运输蜂箱有巨大的优惠。善于发现商机的温州人看出了里面的市场空间、灵机一动、搬着几十箱蜜蜂赶火车奔赴新疆、云南追逐花期、同时利用蜂箱偷偷搞紧俏物资的贩运、把云南的烟藏在蜂箱里运到新疆去卖、再把新疆的葡萄干贩运到天津去卖.......,长途运送蜂箱的火车票价低得不能再低、温州养蜂人就靠低价贩运投机倒把转的腰包鼓了起来、这样就有了创业初期的启动资金、他们靠着类似这样的小生意起步、成就了成百上千的亿万富豪。CdN-www.2586.WANG
有一种评价说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这个说法我是比较赞同的。犹太人的特征在对待苦难的辨正达观态度和尊重知识,强调学习而积累智慧。而在人类文明的宗教、哲学、文学、科学、体育等方面,犹太民族在世界上都表现得出类拔萃,会做生意只是犹太民族的的身存理由的最低层面。没有人是永远是贫穷的,一个人一旦拥有知识,那他还缺什么呢?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愚蠢人接受教育,可以去除他们本性中的愚蠢;而聪明人更需要接受教育,因为聪明的人如锋利的刀,不接受教育,砍到不该砍的地方,其破坏力更大。正如肥沃的土地不种上庄稼,就会长出茂密的野草一样。犹太人正是凭靠志向的坚韧,获得成熟和智慧。而智慧就是犹太人成功的奥秘。温州人除了证明会做生意外,文化科学体育方面乏善可陈。 犹太人正是凭靠志向的坚韧,获得成熟和智慧。而智慧就是犹太人成功的奥秘。

  中国有句俗话,“大活人不能被尿憋死”。然而,在我国由于思想禁锢比较严重,活人被尿憋死的事时有发生。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目前遍布世界各地的浙商主体是温州人,作为温州区域经济发展勃勃生机的动力和基础是“温州精神”。

  温州人可不这么做。温州人是否干某件事情,既不看伟人讲过没有,也不看别人做过没有,只看实践中需不需要,能不能做得通。只要是实践中需要的而且又能做通的,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去做。农民手里有钱却没有城镇户口,进不了城,他们就集资建一个农民城;城里的国有商场不卖温州产品,他们就把国有商场的柜台租下来自己卖,在全国一下子就租了50000个,回温州没有航班,他们就包飞机,自己开辟航线;国家银行不给贷款,他们就创办信用社、基金会,发展民间金融,实行浮动利率,自己找资金;分散的家庭经济规模,被斥为私有制的样板,他们就创造了股份合作制,既解决规模小的问题,又戴上了公有制的帽子。
在温州的经济模式之后,隐藏着一个更重要的“模式”,即温州人的思维模式。这个思维模式的特点是:不是从教条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无论什么事情,不管你旁人怎么讲,我都要试试看。试不成拉倒,试成了就要千方百计地坚持下去。同时,在温州人的思维中,没有“等、靠、要”这一说。

  近几年全国到温州学习取经的人不少。但人们似乎比较注重温州改革发展经济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温州发展经济的一些方法,如“一乡一品”的产业模式、百万游商走遍全国的市场开发模式等。然而,温州模式的核心或精髓,是温州人的精神。 “爱拼才会赢”,这是一首流行歌曲。这首歌曲描述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人们共同的思维特征,而这一特征在温州人那里显得更加突出。

  温州人精神可以概括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向温州学习,关键是要学习温州人的这种精神。在温州,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思维,才有了一系列的创新,才有了温州模式和温州的经济奇迹。可以说,温州的经济模式是温州人思维的产物。
温州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是有竞争力的。温州让我得出的结论是在一些地方,已经形成具有很强活力的中小企业群,只要我们采取措施,支持它们的发展并积极加以引导,很快就会在全国形成一些或大或小的“增长极”。它们的投资和扩张活动所创造的需求,将拉动自身生产的进一步扩张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复苏,从而形成供给与需求相互拉动的良性循环局面。这样,国民经济这盘棋就能全局皆活。这正是我们要努力争取达到的。
全国每年有500万到1000万下岗工人,温州没有下岗人员。为什么?中小企业吸收了。温州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路: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中小企业,是吸收消化劳动力的好途径。同时,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从这个角度看,也希望镇原人能像温州那样,中小企业家和其他民间力量能够成长起来。如果他们成长起来了,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一个有利于大众的改革。睹浙商四处出击、八面开花热闹景象的同时,我们有必要理性地解剖浙商汹涌澎湃背后发展的本质,以为本土地方政府和企业借鉴。

  遍布世界各地的浙商主体是温州人,作为温州区域经济发展勃勃生机的动力和基础是“温州精神”。据称,所谓温州精神,改革开放初期叫做“四千精神”,即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出千方百计发展商品经济;后来叫做“四自”,即“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搞市场经济;而在去年召开的世界温州人大会中又将其提炼为:“敢闯、进取、创新、敏锐、坚韧、团结”。

  “温州精神”实际也就是浙商的精神内核。浙商善于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在贫穷面前,当机遇来临之时,浙商善于把强烈的经商意识和手工业传统等人文资源组合起来,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找到了自己的“启动点”,创造出家庭工业、个体私营、股份合作与供销大军、专业市场有机结合的“小商品、大市场”的经济格局。

  我和一个温州人交谈中听了这么一个故事:仓南的平阳县,过去由于穷,每年当地都有许多人出外乞讨,在乞讨过程中,发现许多地方对塑料制的饭菜票需求量很大,这个消息反馈回当地后,就形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塑料票证生产批发基地,一个信息就意味着一个商机,一个商机就富了一方人。

  在温州像平阳这样敏锐发现市场、把握机会的例子很多,所形成的发达块状经济使温州赢得了“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制笔之都”、“中国锁都”、“中国塑编之都”、“中国印刷城”、“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中国剃须刀生产基地”、“中国塑料薄膜生产基地”等国家生产基地的荣誉称号。

  善于捕捉信息、开拓市场、聚合资本、“小题大做”是温州人的基本特征。在温州,当地地少人多、资源缺乏,民营经济是“两头在外”的经济。当地畜牧业不发达,却能成为全国最大的皮革生产基地。当地没有汽车生产企业,却能有数千家汽摩配件生产企业。温州经济发展中的这种“零资源现象”,充分反映出温州民营企业家在开拓市场、资本整合等方面惊人的活力和创造力。

  据专家称,温州的民营经济最大特色体现为集群经济,主要是指小商品大市场、小配件大配套、小产品大行业、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聚集。温州的这种区域性集群经济具有高度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温州企业的群体规模、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以及品牌的集聚优势。这种优势最终的体现是成本优势、价格优势和竞争优势。   

  风雨人生,温州人足以令人惊叹。温州市改革开放前,市区建设面积仅有20平方公里,而今发展到130平方公里。展示在人们眼前的洋溢着浓厚现代化气息的温州,到处是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到处是车水马龙,生机勃勃。温州机场、温州火车站的客货运量名列全国同类场站前茅,成为全国第一个电话号码升8位数的地级市。然而,发生在身边的变化却是真实生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温州人有效地完成了从“生存命题”到“发展命题”的跨越,为中国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

  同在一片蓝天下,镇原人你怎么了?在镇原穷则思变中,西部大开发中,是值得镇原人学习和借鉴的。我们应该向温州人学什么呢?镇原人缺文化吗?镇原人缺什么?缺勇气、缺一个超越前辈的思路,缺从小事做起的勇气,缺少走出去,到全国各地去,只有走出去,才有可能成为一片天地,镇原本土是个穷地方,本土难以发展,我们能不能去赚全国人的钱,现在镇原有几万人在外打工,我看还不够,镇原有近六十万人,应当有一半人应当走出去,至少有20万人走出去,边打工边学习人家先进的经验,学习人家怎样成就事业。在镇原本土的人要重点想怎样办实体、办工厂,要走出镇原这个基本没有工业的瓶颈。更深层次的东西,是镇原人放不下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的“架子”“脸面”,镇原人中有几个人放下脸面会去修鞋吗?镇原人中有几个人真正去向浙江人学习经商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给镇原带回了什么文化?是当代精髓文化理念,还是其他什么文化?镇原人要想怎样把外面的钱拿回来,而不是“等、靠、要”。镇原优秀儿女,你为镇原做了什么?天下的镇原人可以回味和反思!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镇原人思考的大问题。被称为“中国犹太人”的温州人,这一特殊群体身上的天生胆识与聪慧,或许我们镇原人学不来,或许学而收效甚微,但温州人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穷则思变的吃苦精神、不讲空话的务实态度、愈挫愈勇的顽强性格、永不满足的创新理念、以人为本的市场意识、执著发展的奋斗志向、致力服务的亲和作风却是我们镇原人能够学而效之的。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