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节目估价惹谁了
3月28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名人故居保护、文物市场、文物保护法修订、“文物造假地图”等热点话题进行了说明,并现场回答媒体提问。结果,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李耀申的一番话引发了更大波澜。他表示:要加强对文物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其中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加强对媒体有关文物节目、栏目的管理,提倡宣传普及文物鉴赏知识类节目,限制文物估价类节目,禁止在节目中进行文物交易。
很快,网友将李耀申的说法戏称为“限估令”,并在网上广为传播。限制电视节目估价及禁止节目中文物交易等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成为讨论的重点。
鉴宝节目估价惹谁了
当记者带着疑问,拨通国家文物局相关人士的电话时,对方的回复是,目前还不方便接受采访,一系列的措施正在建议中,几个月之后,将有实质性的推动。
在登陆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后,记者看到,本次新闻发布会的缘起是这样叙述的:“随着文物收藏和艺术品收藏的日趋活跃,大量的资本和投资机构进入这个领域,文物鉴定需求猛增。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文物鉴定资格管理制度,鉴定资格准入和鉴定行为监管体制尚未确立,加之鉴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存在受利益驱使随意开具鉴定证书的现象,导致社会舆论对‘金缕玉衣’、‘汉代玉凳’等虚假鉴定问题反映强烈。CDn-wWW.2586.WAnG”
从近来一系列举措来看,国家文物局似乎要有所作为,但上面的文字又不免令人疑窦丛生。如果国家文物局的心病是在虚假鉴定上,那么,我们的文物艺术品市场由多个分级市场组合而成,有画廊、拍卖公司、经纪公司等,为何要从鉴宝类节目入手管理?难道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混乱,跟电视媒体直接相关吗?
纵观当下电视媒体的鉴宝类栏目,确有专家估价环节,如中央电视台的《寻宝》、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北京电视台的《天下收藏》等;也有模拟文物市场交易,进行竞价的节目《一锤定音》;还有纯粹以文物历史知识宣传为主的鉴宝类节目,如广西卫视的《收藏马未都》、浙江影视的《鉴宝》等节目。
据最近一些新闻报道分析,文物局之所以提出限制估价,主要是鉴宝类节目“钱味儿太重”,对大众在文物艺术品鉴赏中有不良的导向作用——人人都想一夜暴富,会促生了人性中的贪婪,从而引发盗墓、造假等恶劣事件。实际上,这样的质疑从当年央视《鉴宝》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后鉴宝时代”:电视估价影响甚微
纵观海外的一些鉴宝类栏目,约有90%的栏目都设有估价环节,始于1979年的英国鉴宝类栏目《巡回古董秀》堪称此类栏目的滥觞。其他各国节目多是仿效而成,其中,美国的鉴宝类电视节目多达十几个。
《巡回古董秀》的栏目制片人马莎·伯克前不久就估价和文物交易问题有过这样的回应:“节目并不主张交易,但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物品的价值,所以在专家的选择上更偏向于知名拍卖行的老员工,实战经验比较丰富,看走眼的几率比较小。这只是一场真人秀节目,并不是拍卖行。如果藏友真的想要出售物品,我们也会建议他们向拍卖行出售,毕竟这样安全系数较高。拍卖行也会再次鉴定,就不会有纠纷出现。”
《天下收藏》的制片人韩勇最近也表示未收到节目调整通知,而对于估价环节,他认为,因为观众和藏友有了解文物价格的需求,所以节目中设定了估价环节,但在估价环节给出的是保守价格,而且节目也并不鼓励藏友卖东西。
记者就此询问鉴宝类栏目资深人士李建伟先生,他说,并未看到正式文件或相关政策出台,对此也在关注。
李建伟表示,十年前鉴宝类节目初创时,完全走的是文化宣传路径,但是受众面小,很多节目都没有成功。后来,很多藏友希望了解文物的价值。在不清楚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前提下,价格是一种衡量文物价值的最直观、最直接的方法——既然面对大众,就需要满足他们的要求,因而电视节目中就出现了估价环节。电视除了有主流导向的责任外,还需要迎合受众的欣赏习惯。
那么,既然是观众需要,如果限制估价、取消文物交易,应该就会影响到节目的收视率,对此,李建伟怎么看呢?
李建伟说,鉴宝类节目的前十年可称为“前鉴宝时代”,那时的观众还停留在对文物艺术品认识的初级阶段上,估价和娱乐性能够引起观众的强烈兴趣。而随着文物艺术品市场的逐渐透明化,观众鉴赏水平的提高,他们已经不再仅仅盯在估价层面上。
“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如果专家估价与市场上的实际价格相差悬殊的话,观众就认为你是在忽悠,估价反而起到了不好的作用。鉴宝类节目如果仅仅停留在估价这个层次上,显然落伍了。随着电视节目进入‘后鉴宝时代’,以宣传文物艺术品的文化、历史和美学价值为主导,让文物的价格逐步回归到它的本质价值中去,这才是电视节目的主流。事实上,主流媒体在估价问题上一直是很慎重的。”
李建伟的说法,也得到了藏家的回应。
曾参加2012年4月7日央视《寻宝》节目的藏家夏增昆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估价并不是现在节目的必要环节,我带着藏品青田石雕翡翠绿参加节目,在节目中专家并没有估价。其实估不估价,都对我没有什么影响。”
“限估令”恐成一纸空文
回顾鉴宝类节目十年,估价的最直接影响就是使得社会大众产生了强烈的珍视和保护文物艺术品的意识,同时也刺激了大众收藏投资的欲望。红火的文物艺术品市场泥沙俱下,金钱泛滥,引发了公众的担忧,包括对于电视鉴宝类节目的质疑。
实际上,估价问题在文物艺术品市场遵循固有的行业规律,跟电视鉴宝类节目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联。
李建伟表示,文物艺术品价格由综合因素决定,现在的市场价格和文物本身的内在价值,如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并非正相关,或者关系甚微。有些历史价值高的文物艺术品,市场价格并不高;有些东西只是看着好看,但就是价格高,很多公众觉得不合理,可见,这样的价格是由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决定的,而且还与出于炫耀目的以及投机动机等有关,电视节目中的估价并不能左右市场价格。造假、盗墓古已有之,并不是电视带来的。
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尚勇(微博)指出:“我们讨论一件艺术品价值的时候,主要说的是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像一张画,其物质层面的价值也就几十块钱而已,但精神层面的东西很难确定。真伪鉴定不管怎么说,还有法院、公司,还可以找家属,找专家,但估价的事没有人可找。所以说,文物艺术品的估价门槛比鉴定更高。讨论估价问题,是个极难的事儿。”
在对各方的采访当中,记者有一个突出的感受,那就是,大家都希望,有关方面在出台某一政策时,要先多听一下行业各方意见。有采访对象对记者表示,看过了“限估令”之后,他觉得,这又是一个以简单“限”字来实施管理职能的例子,因其简单,所以实际效果很难达到预期。
北京华辰拍卖(微博)有限公司总经理甘学军表示理解文物局的初衷,认为这一举措本身是合理的,但是要落实这一“限估令”,国家文物局要“会同新闻、广电等有关管理部门,加强对媒体有关文物节目、栏目的管理”,这是一个以国家文物局主导,而不是以国家文物局为主体的管理方式,文物局执行起来恐有难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也表示了担忧:“文物局能管到电视节目吗?这很容易引起各部门之间的误会。”
很快,网友将李耀申的说法戏称为“限估令”,并在网上广为传播。限制电视节目估价及禁止节目中文物交易等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成为讨论的重点。
鉴宝节目估价惹谁了
当记者带着疑问,拨通国家文物局相关人士的电话时,对方的回复是,目前还不方便接受采访,一系列的措施正在建议中,几个月之后,将有实质性的推动。
在登陆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后,记者看到,本次新闻发布会的缘起是这样叙述的:“随着文物收藏和艺术品收藏的日趋活跃,大量的资本和投资机构进入这个领域,文物鉴定需求猛增。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文物鉴定资格管理制度,鉴定资格准入和鉴定行为监管体制尚未确立,加之鉴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存在受利益驱使随意开具鉴定证书的现象,导致社会舆论对‘金缕玉衣’、‘汉代玉凳’等虚假鉴定问题反映强烈。CDn-wWW.2586.WAnG”
从近来一系列举措来看,国家文物局似乎要有所作为,但上面的文字又不免令人疑窦丛生。如果国家文物局的心病是在虚假鉴定上,那么,我们的文物艺术品市场由多个分级市场组合而成,有画廊、拍卖公司、经纪公司等,为何要从鉴宝类节目入手管理?难道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混乱,跟电视媒体直接相关吗?
纵观当下电视媒体的鉴宝类栏目,确有专家估价环节,如中央电视台的《寻宝》、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北京电视台的《天下收藏》等;也有模拟文物市场交易,进行竞价的节目《一锤定音》;还有纯粹以文物历史知识宣传为主的鉴宝类节目,如广西卫视的《收藏马未都》、浙江影视的《鉴宝》等节目。
据最近一些新闻报道分析,文物局之所以提出限制估价,主要是鉴宝类节目“钱味儿太重”,对大众在文物艺术品鉴赏中有不良的导向作用——人人都想一夜暴富,会促生了人性中的贪婪,从而引发盗墓、造假等恶劣事件。实际上,这样的质疑从当年央视《鉴宝》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后鉴宝时代”:电视估价影响甚微
纵观海外的一些鉴宝类栏目,约有90%的栏目都设有估价环节,始于1979年的英国鉴宝类栏目《巡回古董秀》堪称此类栏目的滥觞。其他各国节目多是仿效而成,其中,美国的鉴宝类电视节目多达十几个。
《巡回古董秀》的栏目制片人马莎·伯克前不久就估价和文物交易问题有过这样的回应:“节目并不主张交易,但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物品的价值,所以在专家的选择上更偏向于知名拍卖行的老员工,实战经验比较丰富,看走眼的几率比较小。这只是一场真人秀节目,并不是拍卖行。如果藏友真的想要出售物品,我们也会建议他们向拍卖行出售,毕竟这样安全系数较高。拍卖行也会再次鉴定,就不会有纠纷出现。”
《天下收藏》的制片人韩勇最近也表示未收到节目调整通知,而对于估价环节,他认为,因为观众和藏友有了解文物价格的需求,所以节目中设定了估价环节,但在估价环节给出的是保守价格,而且节目也并不鼓励藏友卖东西。
记者就此询问鉴宝类栏目资深人士李建伟先生,他说,并未看到正式文件或相关政策出台,对此也在关注。
李建伟表示,十年前鉴宝类节目初创时,完全走的是文化宣传路径,但是受众面小,很多节目都没有成功。后来,很多藏友希望了解文物的价值。在不清楚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前提下,价格是一种衡量文物价值的最直观、最直接的方法——既然面对大众,就需要满足他们的要求,因而电视节目中就出现了估价环节。电视除了有主流导向的责任外,还需要迎合受众的欣赏习惯。
那么,既然是观众需要,如果限制估价、取消文物交易,应该就会影响到节目的收视率,对此,李建伟怎么看呢?
李建伟说,鉴宝类节目的前十年可称为“前鉴宝时代”,那时的观众还停留在对文物艺术品认识的初级阶段上,估价和娱乐性能够引起观众的强烈兴趣。而随着文物艺术品市场的逐渐透明化,观众鉴赏水平的提高,他们已经不再仅仅盯在估价层面上。
“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如果专家估价与市场上的实际价格相差悬殊的话,观众就认为你是在忽悠,估价反而起到了不好的作用。鉴宝类节目如果仅仅停留在估价这个层次上,显然落伍了。随着电视节目进入‘后鉴宝时代’,以宣传文物艺术品的文化、历史和美学价值为主导,让文物的价格逐步回归到它的本质价值中去,这才是电视节目的主流。事实上,主流媒体在估价问题上一直是很慎重的。”
李建伟的说法,也得到了藏家的回应。
曾参加2012年4月7日央视《寻宝》节目的藏家夏增昆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估价并不是现在节目的必要环节,我带着藏品青田石雕翡翠绿参加节目,在节目中专家并没有估价。其实估不估价,都对我没有什么影响。”
“限估令”恐成一纸空文
回顾鉴宝类节目十年,估价的最直接影响就是使得社会大众产生了强烈的珍视和保护文物艺术品的意识,同时也刺激了大众收藏投资的欲望。红火的文物艺术品市场泥沙俱下,金钱泛滥,引发了公众的担忧,包括对于电视鉴宝类节目的质疑。
实际上,估价问题在文物艺术品市场遵循固有的行业规律,跟电视鉴宝类节目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联。
李建伟表示,文物艺术品价格由综合因素决定,现在的市场价格和文物本身的内在价值,如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并非正相关,或者关系甚微。有些历史价值高的文物艺术品,市场价格并不高;有些东西只是看着好看,但就是价格高,很多公众觉得不合理,可见,这样的价格是由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决定的,而且还与出于炫耀目的以及投机动机等有关,电视节目中的估价并不能左右市场价格。造假、盗墓古已有之,并不是电视带来的。
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尚勇(微博)指出:“我们讨论一件艺术品价值的时候,主要说的是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像一张画,其物质层面的价值也就几十块钱而已,但精神层面的东西很难确定。真伪鉴定不管怎么说,还有法院、公司,还可以找家属,找专家,但估价的事没有人可找。所以说,文物艺术品的估价门槛比鉴定更高。讨论估价问题,是个极难的事儿。”
在对各方的采访当中,记者有一个突出的感受,那就是,大家都希望,有关方面在出台某一政策时,要先多听一下行业各方意见。有采访对象对记者表示,看过了“限估令”之后,他觉得,这又是一个以简单“限”字来实施管理职能的例子,因其简单,所以实际效果很难达到预期。
北京华辰拍卖(微博)有限公司总经理甘学军表示理解文物局的初衷,认为这一举措本身是合理的,但是要落实这一“限估令”,国家文物局要“会同新闻、广电等有关管理部门,加强对媒体有关文物节目、栏目的管理”,这是一个以国家文物局主导,而不是以国家文物局为主体的管理方式,文物局执行起来恐有难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也表示了担忧:“文物局能管到电视节目吗?这很容易引起各部门之间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