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我谈书画 >> 正文
从“理想国”看青年

  我年少时有过许多读书到天明的日子。读过些什么早已模糊,只深刻地记得那些灯下独处的时光,思维专注,情感淳挚,时而“拔着头发离开地球”,那是为一生的自我追寻定下基调的珍贵时光。转眼间,时代脱胎换骨,我每每疑惑现在的年轻人是否还读书,是否还拥有那可贵的时光?我们被推进了图象、技术和娱乐的汪洋大海中:极大丰富的感官刺激,军备竞赛般层出不穷的新鲜媒体,讲究“及时行乐”的过分热闹的流行文化……青年学者许知远曾因社交网络等时髦事物担忧过“人性高度的下降”,这也是我对今日年轻人的担忧。我不能想象24小时挂在网上、时间和生命体验碎片化、被过多流行事物吸引的生活方式,会造就怎样的人?

  我亦怀念那“一无所有”而精神丰富的80时代。记得90年代中期《读书》杂志上有一篇作家韩少功抨击中国大学教育的文章,似乎是在那前后,有识之士发现中国大学的思想文化环境已不复80年代,自由开放与求知争鸣的精神氛围正被急功近利的风气消弭。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教育和学术被功利化、行政化,年轻人被早早地“规划”,分门别类扔进就业教育的流水线,急急输出世俗社会。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弥漫在从学校到各行各业的每个角落,这20年竟是愈演愈烈。近观中国社会自上而下各种天灾人祸社会问题,无一不与此有关。文化艺术亦被沙化、异化,譬如我亲身经历的当代艺术的近十年怪现状,便是在超级功利主义和超级机会主义下诞生的时代寓言。Cdn-www.2586.wANg

  从个体环境到社会环境,今天的年轻人都在经受时代的严峻考验,他们又将造就怎样的时代?最近的一个机会,让我带着这些疑问,近距离地观看了时代与青年的关系。“理想国”是广西师大出版社作为国内知识文化界出版重镇在去年推出的新品牌。中秋节三天,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有幸协办了“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大规模的开放演讲、讨论会和露天演出,对城市核心地带来说还是第一次。针对审核、安保、人流、消防等各种没遇到过的问题,前门23号和天安时间经过了慎重考虑和准备才终于决定举办。楼上楼下15场讨论会,两岸三地40位文化人,室内室外两场演出。与其说“沙龙”,不如说是一个罕见的读书人的节日。

  头一天大早冒着大雨等在门口的上千“读书青年”,着实让我吃了一惊。红墙下的雨伞绵延不绝,有凌晨5点来排队的,有乘火车从南方赶来的。有嘉宾感慨道:这样的盛况,只在巴黎奥赛美术馆免费日的塞尚展见到过。我在天安时间一年一度的“BCA青年艺术市集”和前不久举办的《设计的设计——原研哉2011中国展》上,见识过“艺术青年”的热情。而“读书青年”的“疯狂”,更出人意料。如此真实的对知识与交流的渴望,让我嗅到了一点20年前的气息,倍感欣慰。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