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齐齐艺术网 >> 绘画 >> 我谈书画 >> 正文
上下求索书之妙道

  1967年我出生在毓秀钟灵、人文荟萃的湖南湘乡。这里名宦巨卿,宿将贤哲,文豪诗杰,代不乏人。

  1973年的一个夏夜,母亲坐在桌前一边摇着扇子为我驱赶蚊虫,一边指点我描出点、横、撇、捺。从此,每天都有10页描红,一本颜真卿的《多宝塔》临写了10余年。读高二时,新来的语文老师赵德惠见我用毛笔写作文,甚是赞赏。在她的帮助下,我拜访了当地很多书法老师,受益匪浅。

  在长沙求学期间,我系统地对得益于颜真卿书法的代表书家苏轼、黄庭坚、米芾、钱南园等的书法进行比较、研究,并仿东坡游学之举,到湖北赤壁、杭州西湖等地采风,书法的审美取向初步形成。

  1991年我到深圳,先后在博物馆和杂志社工作,并始终坚持书法学习、创作。1995年我在深圳博物馆举办书法展。1998年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与同道组织书社。2003年,与丁正、郑荣明二兄创办、主编《艺坛》,倾力“为艺术家的创作建立交流平台,为艺术生活提供展示空间,为艺坛十方构架联通网络”。至今出版80多期,赠阅书法界同道,受到全国各省和地市书协广泛好评。期间,筹措经费,组织稿件,出版发行,苦乐参半。

  十余年来,编辑出版书画集百多种,其中不乏有影响的作品,如《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全国篆书名家邀请展作品集》、《全国书法大赛冼夫人奖作品集》、《全国百位书法名家精品集》、《龙年国际书法大赛作品集》、《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赛作品集》等全国书法活动的作品集及武中奇、阮退之、陈献章、陈景舒、陈初生、梁鼎光等个人的书法专集,并获广东第二届优秀出版奖。CdN-WWW.2586.wANg在编辑工作中我不断扩大视野,提高鉴赏水平,工作与创作相得益彰。诚如丁正兄所说:“在生活中感受着艺术,在工作中感受着艺术,同时也艺术化地享受着生活和工作。”

  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是每一个书家探索的课题。精湛的书写技巧固然十分重要,但只有探索技法背后的文化价值,把握心灵的律动,才是追求之根本,才能创作具有个人文化音符特色的作品。

  十余年来我着力手札的学习与创作,抒发个性和感悟,并把手札书写中布局、章法、墨韵的整体性与书写的自然心态,用到大幅作品的创作中,由精微至广大,使作品形随意,意寓情,情出神;点画刚劲有力,疏密得体,笔意奔放;结构平中寓奇,神韵洒脱,雍容大度;章法顾盼生姿,流变舒展。

  我的书法创作以行草书为主,取法颜真卿、苏轼、米芾、王铎等,注重法度、意趣,追求典雅,集浑厚自然与书卷气于一体。对颜真卿庙堂气的结体,充实茂密、气势充沛的章法,枯润兼施、有节奏美的墨色以及纯任自然、不刻意求工的书写方法,尤为钦佩。至于苏轼,拙中藏巧,隽秀中含端庄、淳朴,创作主题意识强烈,注重意趣,体现文人情怀。米芾笔致率意,结体倾倒险峻,转换处多露机巧锋芒,意趣横生,天真洒脱。而王铎则用笔变化万端,在无法中解放个性的精神创造,借助墨色的变化,以润燥表现强烈的音乐感与大写意的泼墨意趣。这些都对我的书法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就是我上下求索的书之妙道。  童志雄

编辑:admin打印网页】【关闭窗口】【↑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