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美术馆:几多“宝贝”难出“深闺”?

齐白石、朱屺瞻、潘天寿、陈师曾、张大千、刘海粟、林风眠、吴冠中……长长一串中国美术历史上星光熠熠的名字,出自他们笔下的80余件山水画,让进入中国美术馆五层展厅的观众大呼过瘾。CdN-WWW.2586.WAnG“如今,要想看有些年头的画作,都得跑拍卖会,可这样的‘宝贝’,一场下来能看到两三件就很不错啦。”62岁的张铭文老人退休后,就迷恋上比自己年龄还长的书画作品,自从“搜尽奇峰”开展后,一个月里,他往中国美术馆跑了不下十趟。
老人说,他把这些作品当成一段历史来看,总也看不完。不过,相较于中国美术馆的藏品数量,本次展出部分只能算冰山一角。据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介绍,馆内现有藏品总量约11万件(套),其中仅古代藏品就有上万件(套)。此次展出的这83件(套)山水画,数量还不到馆内同类藏品的百分之一,可谓百里挑一。
中国美术馆落成于1961年,1963年正式运转。梁江说,从年代上看,馆内藏品以20世纪,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居多。“它和故宫博物院有个不成文的分工,那边的藏品基本上截止到清代,而我们是与之衔接的。”
而中央美院美术馆是唯一一家跻身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的高校馆,据馆长王璜生透露,馆内现有藏品在1.3万件至1.5万件之间,既有古代绘画、近现代绘画、雕塑,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至今未曾开箱的青铜、陶器等器物,十数件东汉时期的画像砖更是弥足珍贵。
来央美之前,王璜生是广东美术馆馆长,这家馆的藏品数量虽不及央美馆,但它以海外华人美术作品和近现代沿海美术作品为主的收藏也颇有特色。此外,现已迁入中华艺术宫的上海美术馆“家底”同样殷实,约有1.4万件馆藏品。 藏品迈几道坎才能展出
有好事者以中国美术馆此番“搜尽奇峰”展为例,算过这样一笔账——馆藏总量11万件,一次展出不到一百件,要把全部藏品展个遍,需要展出1100次。按照如今每年屈指可数的藏品展,怎么也得花上百年,这还未将逐年增加的藏品数考虑进去。于是人们慨叹:国家美术馆尚且如此,其他场馆又能好到哪里?
一方面是观众以极高热情追捧这类精品,另一方面众多馆藏作品却鲜有机会与公众谋面,原因何在?梁江对此解释说,除常规性展览外,以前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大都是根据重大节庆或活动来拟定主题,展品以指向明确的现当代作品为主,类似山水、花鸟这类藏品旧作,很难被归入其中,甚至连轮候的机会都得不到。
“为什么众多馆藏得不到重视?”王璜生直指问题核心:“美术馆本应是博物馆体系的一支,属于艺术博物馆,但现行体制却将二者割裂开来。”在这个体制下的一个极端例子便是,成立于1956年的上海美术馆建馆不久即被更名为“上海美术展览馆”,此后近30年只办展览却无任何馆藏。
在王璜生看来,国内美术馆更多是在为活着的艺术家服务,而不少藏品的作者要么已谢世,要么不处于艺术中心,他们的心血之作无形之中被打入“冷宫”。连普通观众都知道馆藏品的含“金”量更高,缘何美术馆偏偏坐拥金山而偏顾其他?资金是个不小的因素。王璜生说,与西方拥有较完善的基金会制度不同,经费短缺是国内不少美术馆共同面临的问题。以展示为目的的展览要么直接收取场租,要么事后留下几件作品抵作费用,全都是为了维持场馆的正常运转。
而藏品展不仅不会带来此等收益,还是一笔“赔钱”的买卖。与普通展览大多交由参展人自行处理不同,这类展览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美术馆精心打理——从展览主题、策划方案的拟定,到藏品的修复、装裱,以及展厅整体设计,每个环节都是费时费力的活儿。一些技术实力不济的场馆即便想做也只能望洋兴叹。王璜生说,在现行体制下,如果策展人不属于某个馆,他几乎难以接触到馆内藏品。这无异把借助外脑的路径也给切断了。
11月28日,观众在中央美院美术馆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展中展出的徐悲鸿画作前驻足。 建立收藏体系迫在眉睫
正在中央美术馆展出的“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西画部分)”,让不少人知道了包括吴法鼎、李毅士、徐悲鸿、吴作人等诸多油画大师都曾在央美前身——国立北平艺专任教、学习的历史。这段在校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时期,却让身为策展人的王璜生连连感叹“如履薄冰”。“不少作品缺失,甚至连一些重要画家的师承关系都不能完整建构起来。”他说,与其说这是一个关于校史的展览,不如说他想借这个不完整的展览去呼吁更多的人关注那段历史,共同开启收集整理那一时期历史资料、文献、档案、作品和实物的新历程。
藏品是美术馆的立馆之本,也是向美术博物馆转型的关键所在,但捐赠传统的缺失直接造成了国内美术馆藏品匮乏。而在作品有价、艺术品成为文化产业一部分的今天,美术馆征集馆藏越发艰难。
在王璜生看来,如今国内不少美术馆已陷入双重窘境:一方面,很多美术馆没有建立起收藏系统,缺乏将市面上的艺术精品转化为藏品的能力;另一方面,对自身库房里的众多藏品却又重视不够,修复、整理、应用,哪个环节都没跟上。
一次与北大合作举办展览时,王璜生让人从库房里找出李毅士绘制的《陈师曾像》,结果很偶然地在一个角落发现了李叔同的名作《半裸女像》。原来它被归到一堆外国作品里,从入库登记时就弄错了。这件事让他意识到对藏品库施行最基础归类的必要性。“藏品不在多少,而是要从建立规范的收藏体系着手,合理、系统地去征集、开发、利用藏品。”据了解,文化部目前正在做全国美术信息资源库,将对全国美术馆的“家底儿”做一次全面普查,将对散落各地的藏品进行系统化,以便今后在不同主题展中合理调配使用。
“如果我们只藏不展,美术馆就成了保管仓库,试问谁还有兴趣将作品放进来。事实上,只有经常拿出来做各种专题展出,才是这些作品最好的归宿。”中国美术馆馆长、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任范迪安说,文化部开展“2012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已经吹响了馆藏展出的号角,今后各成员美术馆将加大以藏品为策划主体的长期陈列展的比例,适当压缩功能性展览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