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名为“神曲·但丁的地狱”的展览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开幕。意大利女画家罗伯塔·可妮用20多张写实油画诠释了她心中的“神曲地狱”。但充满血迹与伤痕的画面,却令不少观众不舒服。
参观画展如临“地狱”
《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著,是西方文学的珍宝,史诗创作的又一高峰。长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讲诉诗人游历三界的见闻。地狱篇中痛苦、绝望的世界,尤其著名,发人深省。
罗伯塔的画则以极强的张力再现了这一世界:裸露的人体纠缠在一起,痛苦的灵魂相互拉扯、撕咬,到处是血迹和伤痕。一对老夫妇在走进展厅后不久便匆匆退出,称看得心里难受。还有观众直言:“这些画口味太重了,实在难以欣赏。”在主办方同步举办的在线展览中,也有网友留言,称:“这种艺术我是欣赏不了的,不会来看。”
有所触动才有思考
画家罗伯塔介绍说,这些作品表现了从黑暗到光明的心灵旅程,以及对罪恶和宽恕的理解。她希望观众能反观自照,寻找到幸福感。所画的内容虽然残酷,但传达的精神其实是乐观向上的。
她说,在意大利,以《神曲》为题材的创作很多,观众对这类艺术作品习以为常。CDN-WwW.2586.WAnG而对于部分武汉观众的不适感受,她回应:“这是好事情,作品正要给观者触动,才能引发思考。”
对观众的“不舒服”,展览主办方大楚艺术机构艺术总监张展也认为“很正常”。
“真正的当代艺术就应该给人强烈的感受。观众看画不能只看表面,要看画家想要表达什么。”张展介绍,罗伯塔的作品艺术性颇高,她吸收欧洲古典主义表现手法,注重光影的运用,以神秘的光源在画面中制造出圣洁庄严感,结合娴熟的写实技法,让观者在画面的凝重间产生对现实的反思,并带领他们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他相信,随着艺术欣赏力的提高,观众会以更包容的心态去观展,而艺术机构有责任引进更多高水平、形式新颖的艺术品去引导观众。
预防、理解哪个重要?
艺术性与公众视觉底线之间的关系如何调和?罗伯塔的展览把这个问题又推到我们面前。
有美术馆行业工作人员透露,虽然没有明确的尺度标准,但美术馆一般也会避免过度裸露或带有血腥暴力成分的作品展出。也有艺术家说,自己在参加某公立美术馆展览时,对方担心他的几件作品视觉尺度较大,会让观众产生不适感,便将作品撤下。还有的艺术展在入口设立了“少儿不宜”一类的警语。
但在美术馆的“预防”与“提示”之外,艺术界却更普遍地认为,当代艺术触及公众视觉底线是无法避免的,观众需要对艺术有更多了解。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周洁认为,部分观众对特定文化历史以及创作思想不了解,会直接导致对艺术作品理解和感受上的偏差。湖北美术学院教师高虹则表示,艺术家与观众应相互促进,艺术家不断创新的同时,大众也要逐渐适应不同的视觉样式,进入艺术家所引导的深层思考,这是一个必须的过程。湖北美术学院教授魏光庆指出,无论当代艺术作品的面貌如何前卫,它们都是最贴近生活的,观众应主动以平等的视角审视作品,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找到共鸣点。(综合)